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习科普

明清科举"八股文"是怎么回事?严格到什么程度?

2023-09-14 17:45:18 本站作者:小啦 【 字体:

我们经常听人说"八股文"害死人,那什么是"八股",这种制度真有那么可怕吗?其实"八股"只是行文的一种体例,但它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。它有哪些严格的限制呢?

明代成化年间(1495~1487年),科举考试的方法做了变更,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,称为"八股",亦称"时文""制义"或"制艺"。以后便承袭下来,格式愈益严格,而文章内容更加空泛。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科举制度被废除,其影响中国长达400多年。

微信图片_20230914112317.jpg

八股文,是指文章由事先规定好的八部分构成。即:①破题、②承题、③起讲、④入手、⑤起股、⑥中股、⑦后股、⑧束股。

破题,开首用两句点破题意。

承题,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。

起讲,用数句或十数句作为议论的开始,只写题大意,宜虚不宜实。

入手,一二句或三四句,为起讲后入手之处。

起股﹣﹣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。这四股中,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,一般是一反一正,一虚一实,一浅一深,亦有联属者,共合八股,故名八股文。

全篇总字数,顺治时定为550字,康熙时增为650字,最后改作700字。

八股文除了体例要求严格僵化外,从命题范围来讲,只许在"四书五经"范围内命题。应试者还必须按"四书五经"的内容代圣贤立言,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。也就是说,八股文从形式到内容都严格到"僵死"的地步,任何人都无法施展,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,弊病十分明显。

这几句《刺时文》,曾经将八股文嘲讽的体无完肤,因此八股文似乎是罪大恶极的一种文体。

微信图片_20230914112242.jpg

"读书人,最不济,滥时文,烂如泥。国家本为求才计,谁知变做了欺人伎。三句承题,两句破题。摆尾摇头,便道是圣门高弟。可知道三通四史,是何等文章,汉族唐宗,是哪朝皇帝…就教骗得高官,也是朝廷百姓的晦气。"

然而明清取士,却以科举为重,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,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,这就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。

八股文要求的排偶句式不务实,考试内容也仅仅是阐述清楚书中的"圣贤之言",并不要求学子有任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这就造成很多考生闭门只读圣贤书,而对百姓和民间疾苦缺乏其本的观察力。最后考中的人大多并无真才实学,只是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。

范进中举

微信图片_20230914112308.jpg

科举考试,如考不中,可以一直考,没有年龄限制。因此,出现了大量花白头发也考不中的真实现象。

《儒林外史》里面讲了明朝有个叫范进的人,54岁了,从20岁开始考科举,考了20多次也未考中。自己说都是因文字太过荒谬,所以没有人赏识他,到现在还在考。花白胡子,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,头上戴一顶破毡帽,上来交卷时,衣服又被挂破了几块,显得更是衣不蔽体。

最终他还是考中了举人。可这样的欢喜来得太突然,一辈子穷困潦倒不得志,突然喜报频传,哪里受得起这般上天厚待,于是,范进高兴得疯了,拍着手,说着"中了,中了",跌跌撞撞地跑到集上去了。

八股文难度之高,以至像范进一样,出现了许多考场白头翁。

据《林则徐日记》所引各条,大体上了解了考举人的全过程,主要是看八股文写的如何。可想而知这些人为写好八股文所花的功夫,包括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,该是多么不容易了。


阅读全文
加载中~